找到相关内容386篇,用时3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佛教的爱国主义

    反侵略、爱祖国的阵营,非唯不违反教理,而且在教理以及戒律上认为是“功德”,是“离苦得乐”的之道,应该认真去做的。这就是佛教及佛教徒坚决主张爱国的理由。...一个例子。   又《高僧传》云:   功德铠法师在关婆国时,颇为国王所敬。顷之,邻兵犯境,王谓法师曰,外贼恃力,欲见侵侮,若与斗战,伤杀多,如其不拒,危亡将至。今唯皈命师尊,不知何计?法师曰,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442484766.html
  • 造就慈悲品质--济群法师

    不仅菩萨是生命品质决定的,凡夫也同样如此。众生为什么有凡圣之别?是因为长相吗?是因为学历吗?是因为工作吗?是因为地位吗?是因为权势吗?都不是。根本原因,就在于生命内在的品质。正是它们,决定了我们现有生命的不同属性。凡夫品质,决定了我们是凡夫,那就是贪、嗔、痴,就是无明、我执。正是它们,不断制造着烦恼、痛苦、轮回,给生命带来无穷过患。所以说,世间一切问题都源于生命的品质,源于我们的心。因而,修行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263087703.html
  •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——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

    之基,出户,若无此戒,诸善功德皆不生”。又说“戒能开发菩提心”,若人弃舍此戒,虽山居苦行,食果服药,也“与禽兽无异”。其次万善包括“济急利时”,如植树造林,打井修厕、建造桥梁、平治坑堑、开通道路、...一切:对于国家来说,国有善则国家昌盛;对于家庭来说,家行善可使家业兴旺。   大师称一切善法为“万善”,并认为其中以“戒为万善之基,出户。若无此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《华严经》云:‘戒能开发菩提心...

    林克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3741477.html
  • 印顺大师著:中观今论(3)

    :凡是有的,是依心识而存在的。一切不过是自心所幻现的,是自心所 涵摄的,是自心表象的客观化──物化。我们所知道的,不出于心识名言。这即 是心识的了相而知性,被解说为并无心外的存在。所以,&...在相对的一一相上,体现诸 法绝对的毕竟空性,特别是“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”。所以未能彻证真如以前 ,不能通达诸法的真实性,都不过理解一些相对的现实,相对的真理。引发 无漏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2044157.html
  • “心净则佛土净”之考察

    佛土”(大 14, 559a13 ~ 27 )。 其理由如《肇注》云︰“土之净者,众生”(大 38, 335b15f. ),而《基疏》(3) 也说︰各种有情的...于二乘 (声闻、辟支佛)之处,如《肇注》︰“净土众生,譬立 宫因地。无地、无众生,宫、土无以成。二乘澄神众生,故 无净土”(大 38, 335b11 ~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845925.html
  • 识蕴

    眼等五识,只有自性分别,缘境的时候,不能明了分别,深取所缘相,五俱意识助令五识明了取境,故第六意识,是前五识的分别依。[3]染净依,即第七识。五识的行相浅,没有计执,所以五识本身无染,受第七识的...贪、嗔、痴三、中二随惑、和八大随烦恼。五识为什么不与其余的心所相应呢?因为根本惑中的慢、疑、恶见,随念、计度二种分别才能生起,五识只有自性分别,所以不俱。又慢是观待自他,称量门起,疑是于犹豫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448279.html
  •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

    ,他觉得为善为恶都取决於心,也就是心可改变行为,只要心向善,所作之事就是善事,否则就是恶事。所以他在另一篇文章〈明报应论〉里就说「夫事起於心,报应於事。是故自报以观事,而事可变;举事以责心,而...] 见僧佑《弘明集》,在《大正藏》册52,页34a。同样的意思,道安是接上一句「或二生、三生、百千万生,然後乃受」而表达的,道安之句为「受之无主,於心。心无定司,感於事。缘有强弱,故报有迟速。」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951030.html
  • 中观之诸法实相

    了得客观的法性。名言──名句文、心识,有指向对象、显 了对象的作用。他们以为:凡是所知的,皆是有的,如不是有的,即不能成为所 知的。佛说六识根、境为缘而生,无境即不能成为认识。如萨婆多部说:过 去...是自心所幻现的,是自心所 涵摄的,是自心表象的客观化──物化。我们所知道的,不出于心识名言。这即 是心识的了相而知性,被解说为并无心外的存在。所以,「若人识得心,大 地无寸土」。   中观者从缘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5.html
  •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—— 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

    所讲的“万善”,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。他认为“戒为万善之基,出户,若无此戒,诸善功德皆不生”。又说“戒能开发菩提心”,若人弃舍...兴旺。   大师称一切善法为“万善”,并认为其中以“戒为万善之基,出户。若无此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《华严经》云:‘戒能开发菩提心,学是勤修功德地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374559.html
  •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

    ,正眼未来,虚设故事,未思至理,缺少诚意,感应道交,斯言何征?请读百丈古规,正理昭彰,以是知诸佛妙用,真俗圆融,被俗之仪,不坏假名而谈实相;悟真之法,假相以阐实性,正《法华》所谓,是法住法故,世间...假相以阐实性,正《法华》所谓,是法住法故,世间相常住也。”所以从“维持教道”的角度,“祝釐”仪式不宜取消。溥常法师反对取消“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3341402.html